二桃杀三士的历史典故,二桃杀三士是真的吗?
二桃杀三士是真的吗?
是真的。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的臣子,勇武骄横。 齐相晏婴想要除去这三人,便请景公将两个桃子赐予他们,让其论功取桃,结果三人都弃桃自杀。后用“二桃杀三士”比喻用计谋杀人。这个故事记载在《晏子春秋》之中,而晏子春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史书,我们有理由相信记载是真的。
二桃杀三士的影响?
三国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二桃杀三士说的是,以将两个桃子,杀了三个壮士的故事,现在一般理解为三个壮士是因为分配问题自相残杀而死的,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三个壮士都是有德君子,是对因此产生的相争而自感羞愧而先后自尽的。 晏婴根据三人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以勇武而主题的“赐桃事件”,用两个桃子赠给三人,但是却只赠送给最有勇武的两个人,因此就发生了著名的“二桃杀三士”事件。所以,为人低调,不能恃艺而骄,谦虚才是美德。
二桃杀三士为什么自刎?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该故事在秦汉时期就已广为流传,汉代的画像材料中常能看到此故事场景。汉代乐府诗《梁父吟》抒发了对三位勇士牺牲的感叹,对晏子的权谋也稍稍做了讽刺。 晏婴的桃子可不是那么好吃的,谋士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他的深意所在的。虽然兵不血刃就除去了三个威胁,但是后人对晏婴的评价却没有太高,毕竟还是三条人命,如此简单就失了性命也太让人觉得胆寒。
二桃杀三士有什么启示?
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
两桃杀三士是哪年的故事?
春秋时代齐景公时期的故事。 二桃杀三士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五》。 根据原文所述,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