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诫子书中的论点和那三个方面来论证的【2
1、《诫子书》原文:
2、静以修身主要是通过内心的安静来提升自己的身心,也就是不爱慕虚荣,俭以养德则是需要自己以节俭财物来修炼自己的品德,也就是不贪恋权财,只有如此的方式,才能够使得自己不断的进步,不至于困守茅庐而自怜自叹。
3、《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他的论点主要是通过一些教育的手段,让孩子明白应该怎么样去面对生活。他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举例子,还有百。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正当的把孩子给教育好。
5、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6、他还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很多事情该做很多事情不该做。
7、第二层从“夫学需静也”到“险躁则不能治性”。层意: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
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10、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11、《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12、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3、《诫子书》的创作背景
14、诸葛亮简介
15、第三层从“年与时驰”到“将复何及”。层意:谆谆告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16、本文的基本结构:提出论点——分析(论证)论点——总结论点第1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提出论点1“静”指内在“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俭”指外在“约束自我的言行”.第2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道理论证1进一步阐释,为什么需要静、俭.如果不这么做,就无法“明志”“致远”.2“明志”“致远”,可概括理解为“明确远大志向(目标)”.3那么,远大目标对于一个人有多重要呢...
17、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想要劝诫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在学习与做人两个方面都要勤加努力,并且需要不断的通过学习来使得自己得到进步,从而不至于浪费时间,虚度年华。
18、在诫子书中,最能够体现诸葛亮观点的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也是全篇的中心思想所在。
19、《诫子书》译文:
20、《诫子书》全文可划分3个层次。
21、第一层从“夫君子之行”到“非宁静无以致远”。层意: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2、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立志,人要通过修养良好的品德,树立远大的志向;第二部分:讲述学习,即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为社会做贡献;第三部分:讲述惜时,人要珍惜年轻的时光去学习,否则将后悔莫及。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