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先后打败了李傕,杨奉,吕布,袁术,刘备,张绣,袁绍,袁氏残余势力,马腾,刘表,真正巩固了北方,形成威逼江南的战略态势。

2、《三国演义》写成于元末明初,直到明代中期才被大量的刻印,广为流传。期间版本繁多,到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润色,并作了精彩的评点。

3、忠诚信义:《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都是忠诚信义的典范。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是忠于朋友、忠于国家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信义精神。

4、……话虽如此,然而《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胡适《序》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

5、《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作者是紧紧围绕“奸”字展开进行描写的,塑造的性格是奸诈、心狠手辣、疑心病重和野心报复极强,是被讽刺的和批判的反面角色。

6、其次,经得起失败才能赢得成功。曹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失败和挫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走出来。此外,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也告诉我们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需要志同道合的人相助,要有远大抱负,必须要有耐心、知难而进、坚持不懈,还要善于利用各种条件等等。

7、战争残酷:《三国演义》中描述了许多战争场面,这些场面充分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让人们明白了战争的可怕。

8、七擒孟获,告诉我们,宽容待人,善于饶恕别人,可以获得别人的真心

9、沈先生吟咏历史的视角较为普通,祛除了遥望者的批判与高傲,不断寻找新的聚焦点,从众人忽视的事件中见到奇迹,在残垣断壁中汲取灵感,自故纸典籍里叩问本相,这一切离不开写作主体的丰富想象力和情感投射。“曹操仍可算刘备的平生知己”,此语充满纠正式的书写,不是以建构大的理论框架见长,而是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发,对历史进行为我所用的剪裁、拼接。

10、张飞的优点不仅仅如此,尽管他很莽撞,民间多称他为“莽张飞”,但和他的莽撞连在一起的是他知错就改的性格,在“古城会”中,张飞的知错就改令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做人不够诚实。张飞对关羽不信任,因为关羽是从曹营来的,以至关羽斩了蔡阳,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没有忘“桃源结义”的“义”时,张飞蔡悔恨自己的鲁莽。

11、答:是曹操。

1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奇,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同时也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和人生道理。

13、刘备之所以能从卖草席的,发展到一方霸主,是因为他能忍,他有好兄弟,他有好名声。

14、三百多年来,人们都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初的罗贯中,但实际上流传至今,人们所读到的却是清初的毛评本。郑振铎说:“自毛本行,罗本原本便也废弃,而不为人所知。”罗本被废弃的主要原因是:罗本经毛氏加以评改之后,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较为完整,较为进步,所以,毛本一出,罗本便湮没无闻。

15、戏曲中的曹操是白色脸谱,白色脸谱代表贪婪、残暴、可怕,曹操被完全否定才华和贡献。

16、魏延:不忠不义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

17、官渡之战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就是这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曹操成为北方大诸侯的基础,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是征服了一个又一个诸侯的过程。

18、其中之一是历史上人物的言行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他们的决策可以决定国家的兴衰,甚至影响整个时代的发展。

19、此外,还强调了忠孝、信义、仁爱等传统美德和战略、策略应对高压的能力等。

20、“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肯定有缺点也有优点,人优不优秀在于优点的多少。即使有很多的知识,但连一点自理能力也没有,那又有什么用呢?当然也谈不上优秀。

21、三国演义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22、《三国演义》的点评者明清民国现代都有,最著名的莫过于是明末清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

23、于吉:神鬼可以不信,但不可以不敬。

2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了我们的友谊能更深,为了朋友永远是朋友,我们一定要把答应朋友的事认真完成,只有这样,我们朋友间的友情才可以更深

25、此书中不乏抽象的理性分析,但更多用的是印象批评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品评”,强调涵咏浸渍和整体直观。他铺展的是阅读时派生的感知印象,若风起于青萍之末,这些品评随意起兴,注重审美感受,有时三言两语,但言简意丰,直达根源。评点者有意放纵目光,探入历史之幽,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历史、现实做同一生命的律动。注重接受者和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直观领悟。评点时比一般人更为敏锐,观察也更显精微。不完全用直觉思维观照批评对象,也注重批评的清明理性,竭力突破自身个性体验的藩篱,追求“批评的公正”。沈先生的评点文字,似“理性的直觉”,又似“直觉的理性”。

26、沈伯俊先生毕身沉潜《三国演义》,不仅对其版本进行精心校理,而且对其中丰厚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以及三国文化等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丰硕,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权威的‘三国’专家”。沈伯俊先生肯定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史书探源,从史据和人物塑造上追根溯源,一一指出历史原型与变异,认为《三国演义》成功地将《三国志》的主题意蕴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

27、毛评本既是《三国志》的修改本,又是《三国志》的评点本,由此拥有了两个功能,成为最流行、最热门、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以后出版的《三国演义》,大多是以这个版本为依据的。

28、智谋勇略:《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都是智谋勇略的代表。比如,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都是聪明智慧,善于用兵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谋勇略精神。

29、——鲁迅《中国史略》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这部书现行本(毛宗岗本)虽是最后的修正本,却仍旧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

30、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启迪人心、教导人性的书籍,其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31、官渡之战:刀光剑影下的对峙,很可能就是对手在为击败你而在寻找新的思路。

32、做人的道理,比如说空城计告诉我们,打败自己的人往往是自己,所以在失败的时候要首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33、因为在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中,许多人物都曾经拥有一时的权力和荣耀,但最终却因为各种原因而落魄,甚至殒命于战争和政治斗争中。

34、在史实的钩沉、梳理中,沈伯俊小心谨慎地给出结论。他细心观照助推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尽量公允客观、不带偏爱和挟私地展开评说,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努力将我们带入历史人物的本真心理,揭示了历史发展轨迹的偶然性,这在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曹操向王允借七宝刀以刺杀董卓一事,沈先生评点道:“欲刺董卓,先借宝刀,预留后路。虑事之老练周密,又非常人可及。”这样的评点可谓客观公允。他对曹操的政治智慧、吸纳人才、发展生产等举,笔端颇多赞誉。

35、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的确没有同年同月同日死,或许你会认为他们不遵守诺言,但他们是为了蜀国的事业着想,所以才有了“违约”,我们与他们不同,不再是“同年同月同日死”,只是完成“我包了”等一些自己找来的任务。

36、总之,《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的经典之作,其蕴含的道理和哲理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7、孙权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三世积累,有雄厚的资本。

38、三国演义告诉了我们“权倾一时,落魄一生”的道理。

39、随着我们日渐长大,有时也总会答应朋友的事,但我们总会不放在心上,只觉得这是朋友的事,耽误一下没关系。其实当你对朋友说:“对不起,我忘了。”的时候,朋友心中不仅仅着急,更有气愤,很有可能不再是朋友了。

40、我要向张飞学习,学习他的快人快语、爽直公平、嫉恶如仇、从善如流、机巧,不仅和张飞一样优秀,还要比他更优秀,改掉自己粗心大意、骄傲的坏毛病。

41、大义灭亲:《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都表现出了大义灭亲的决心。比如,曹操杀父之仇、孟获妻子等情节,都表现了大义灭亲的精神。

42、读后感: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43、至于三国演义中的争权夺利,南北勾结,曹操捉奸,三英战吕布,曹操煮酒论英雄等等等等,我还是欣赏桃园三结义的豪情结拜和疆场友谊。

44、三国动荡不安,急剧变化,为了能够一展自己的宏,为了国家统一,为了保全魏国得以生存和发展,曹操不仅仅是书中所写的那么不堪,实则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拥有极强个人能力的,又拥有十分真实性情的人物,是一位有远大抱负,具有丰满性格特点的一代枭雄。

45、以下是《三国演义》所传达的一些道理:

46、我们不业应该向张飞学习吗?学习他的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许我们不能在小偷抢钱包时阻止小偷,也不能和小偷展开搏斗,但能在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同学时主持公道,或去向老师汇报。这尽管不能算大事,但也算见义勇为。

47、三国演义告诉我们许多道理。首先,事业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自己。曹操之所以能够独得天下之大势,是因为他具有深远、精准的政治眼光,善于用人、用权、用谋,而且有非凡的气度和胸襟。

48、三国演义,让我知道了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桃园结义就是历史上最早建立团队的开篇之作,团队组建和运作的始祖篇。

49、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回,我更看到了张飞“嫉恶如仇”的一面,他遇着不平的事便拔刀相助,决不留情。当他知道督邮对老百姓很残暴时,他怒鞭督邮以示惩罚,不是刘备出来劝阻,早就把他打死了。和《水浒传》中的李逵一样,痛恨奸臣、贪官污吏,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草莽英雄形象。

50、三国演义的现实意义,就是现代版的桃园精神,每一个企业都有它的企业文化,他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桃园结义喝鸡血酒时,定下的生死同盟关系。

51、沈先生判断罗贯中著的长篇不止一部,而《三国演义》未必是第一部,将其表述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以求严谨准确。全书校、评相结合,以毛本《三国演义》评点为中心,在每回插入总评、尾评和眉批。沈先生的“校”重在校正《三国演义》毛本的“技术性错误”,从人物错误、地理错误、职官错误、历法错误、其他错误等五个方面入手,细数达九百余处。辨伪匡误,是沈先生校理的精髓,此种艰苦努力非一日之功,他已积40年心血,做到了创造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52、英雄气概:《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有的忠诚正直,有的机智勇猛,有的智勇双全。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气概,让人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53、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示是,不要被眼前的权力和利益迷惑,要把握时机,珍惜人脉资源,同时也要谨慎行事,不要误入歧途。

54、三国演义的主要名家点评如下: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清)章学诚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清)魏裔介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55、读了《三国演义》第一回,张飞、关羽、刘备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我觉得我们现在任与人之间应该遵守承诺,决不可以不做到答应别人的事。

56、最难能可贵的是,沈先生指摘《三国演义》存在的多处疏漏,比如:“这十五年占了整个蜀汉历史(221-263)的三分之一强,其间蜀汉政局有什么发展变化,几任执政大臣有什么功过得失,后主是怎样逐步由庸主变成昏君的,作品完全没有描写,这不能不说是《三国演义》后半部内容的一大缺陷。”这无疑准确命中了《三国演义》前半部分精彩而后半部分相对稀松的艺术缺憾。类似的评点还有对孙权“嘱讫而薨”的评点:“仅就立嗣问题而言,便拖延多年,败着不断,弄得父子反目,大臣凋零,朝纲不振。当他临终之时,不知有多少悔恨,多少担心,《三国演义》却都没有写,实在可惜!”沈先生不迷信古人,且追思不断,所以能在评点时接连提出新知新见。

57、读《三国演义》明白的道理:庞统: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58、控制诸侯势力,统一复杂北方

59、张飞的优点还有很多,别人对的就要学,张飞知错就改的性格也值得我们学习,人总是会犯错的,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改就行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60、我一定要学好知识,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学会自立,象张飞一样,做一个为人正直、爽直公平、嫉恶如仇、善恶分明、聪明机灵的男孩,让我更优秀!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