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用生动优美的笔触和抒情的语句让人身临其境,更让人难忘的是那一份对民族精神的赞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水的威武雄壮、奔腾不息展现读者眼前,这不仅仅是祖国的锦绣河山,更是赋予了黄河一种中华名族的精神——无坚不摧、坚韧刚强、勇往直前、压而不弯、百折不挠。

2、第四段赏析:该段主要表现了壶口地势的险峻。写出平静流淌的黄河水到了壶口突然变得激越强劲。表现了黄河奔腾的气势,如同脱缰的烈马,咆哮狂啸,一下从河床跌入了深谷,其势浩荡,无可抵挡。

3、壶口瀑布采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表达方式。

4、扩展知识:

5、《壶口瀑布》采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写作手法,是一篇典型的借景抒情文。全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从“小”的壶口瀑布去见证“大”的壮美黄河,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6、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7、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屏蔽内容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8、第五段,写出了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勇于反抗,坚忍不拔。

9、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流细与缓的特点描绘的栩栩如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水流的自由、舒坦。

10、《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作者梁衡调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11、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12、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从“小”的壶口瀑布去见证“大”的壮美黄河,并由此影射出像黄河母亲河般“无坚不摧”、“一往直前”、“决不言弃”、“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3、第三段赏析:文段通过各种知觉写出了作者对黄河的感受。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用山和天来衬托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今人震撼的气势。并且,该段熟练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瀑布的力量、形状、态势,表现了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伟大气势,以及壶口瀑布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

14、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形状、态势以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在用词方面也十分准确,如“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句中的“凝重”“猛烈”二词,把黄河奔腾至此,从河床跌入了深谷,那种惊人、磅礴之势,写的生动准确。

15、壶口瀑布像一个巨大的葫芦。

16、气势磅礴、奔流不息、势不可挡、旱天惊雷、巧夺天工、深不可测、一泻千里、滔滔不绝、荡气回肠、飞流直下。

17、第四段,表现了壶口地势的陡峭、险峻。写出本来平静流淌的黄河水到了壶口变得更加激越强劲。表现了黄河奔腾至此,就如被勒住了缰绳的烈马,咆哮狂啸,一下从河床跌入了深谷,其势惊人,无坚不摧。

18、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19、以动衬静,用山和天来衬托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今人震撼的气势。

20、第三段,通过触感写出了黄河带给人的感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形状、态势、力量,表现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21、《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22、详略得当,句式错落。

23、作为游记散文,《壶口瀑布》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文。

24、《壶口瀑布》的写作手法:全文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出瀑布雄伟、磅礴的气势;文章借景抒情,借瀑布的雄壮之美,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赞美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文章详略得当,运用了错落的句式,让文章具有节奏感。

25、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二是结尾的巧妙联想。文章借助议论、抒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26、梁衡《壶口瀑布》运用的修辞手法:

27、答:原文:

28、文章对一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了略笔处理。对二到壶口,春天观瀑,则详写,描写了大水由高到低,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结尾一段长句与短句参差错落,很有韵味,引发出诗意的联想。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